
在一定程度上,家長扮演了兒童商品性感化的“推手”角色。一些家長喜歡用成人的審美來代替孩子的審美,他們的盲目購買和愚昧裝扮,客觀上為成人化的兒童商品提供了生產動力。只要家長能夠清醒地認識到其危害性,成人化的兒童商品就不會那么走俏,更不會成為一種“風尚”。 同樣是針對兒童商品的性感化,歐美一些國家的家長奮起抗議,他們在互聯網上公布了7種會使兒童過早產生性意識的商品,并要求商家撤回那些會“毀了孩子童年”的東西。在強大的公眾輿論下,西方出現了多起撤回不適合向兒童銷售商品的案例,這些事情對我們應該有所啟示。 另一方面,本著對后代負責的態度,有關部門也應積極出臺有關兒童商品的國家標準,讓商家在開發和生產方面做到有法可依。如果商家的產品有違公共審美趣味并表現出不健康的傾向,應該受到勒令召回和停產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