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消費品開發商、香港上市公司博士蛙自2012年3月因審計師請辭而停牌,至今天已持續28個月,曾一度引發坊間對其財務狀況的擔憂。近期,媒體又爆出博士蛙拖欠員工工資、一些店面因經營不善而被關閉等消息。
對此,博士蛙集團一位發言人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博士蛙未來將不再和授權品牌續約,業務將聚焦在自有和代理品牌上,并放緩開店計劃,“復牌的時間表將會明確出來”。
雖然博士蛙早在2008年就把自己減負為“輕資產”型的公司,這種“沒有工廠的工業企業”的路線也與推崇虛擬生產機制的國際品牌NIKE、adidas相一致,但是由于其2010年9月底在香港上市后開始的一系列擴張計劃造成的財務困擾,與實施多品牌經營和多渠道銷售戰略所帶來的巨大挑戰,以及博士蛙的管理團隊面臨這些挑戰的力不從心,都是造成博士蛙面臨目前窘境的原因。
冒進造成財務困擾
曾經把哈利·波特的斗篷和魔法棒擺上柜臺引發兒童排隊爭相購買、一度成為全球市值***的兒童消費品開發商和零售商的博士蛙,在2012年3月之前一直顯得雄心勃勃。
博士蛙創立于1996年,在進行外貿代工與自有品牌童裝運營數年之后,博士蛙獲得華納兄弟(Warner Bros)對哈利·波特品牌的授權,負責開發、制造和銷售該品牌4到14歲兒童的服裝及配飾產品,并陸續將網球王子(Prince of Tennis)、NBA、巴塞羅那、尤文圖斯等品牌收入麾下。攜同博士蛙、Baby2、Dr.Frog等自有品牌,博士蛙搭建起由自有品牌、授權品牌、代理品牌組合而成的多元品牌群。
2008年,由于經濟危機顯現,博士蛙做出大膽決定,干脆放棄了占總收入不到20%的代工業務,連自己的產品加工也交給其他代工廠生產。從此,博士蛙成為一家“輕資產”公司,將精力轉到研發、品牌管理和營銷上。
2010年9月,博士蛙國際在香港正式IPO,其當時的招股書描繪了一副令人振奮的圖景:博士蛙行業***的龍頭地位、產品全部OEM和采用新的零售業態的商業模式、兒童消費品行業的美好前景等,這些都促使其上市當日獲得高達485倍的超額認購,成為當年的港市“凍資王”。博士蛙國際一度吸引貝萊德等知名基金追捧。
上市之后,博士蛙將募集的20億港元的40%投入開設新的零售店業務,迎來了高速擴張期。
截至2010年6月30日,博士蛙擁有1062個百貨店專柜,24個街鋪專賣店、33個博士蛙365生活館和7個主力店,總計1126個零售終端。而不到半年時間,2010年底,零售終端就增長到了1555個。這些增加的店鋪,迅速以直營+經銷的方式向上海以外的地區擴散,布局全國。
按照當時的計劃,博士蛙更新了與經銷商的合作關系,自己承擔經銷店的租金及裝修費用,經銷商只負責貨品銷售。這樣一來,博士蛙在大范圍鋪店的同時,也增加了自己的財務壓力。
果不其然,高速擴張后帶來的惡果在2012年3月15日顯現。博士蛙漂亮的業績在這一天急轉而下。當年3月13日,德勤·關黃陳方會計師行宣布,辭去博士蛙審計師一職,原因是“擔心財務報表中充斥的種種問題”。
3月15日,在德勤辭職信部分內容公布當天,博士蛙股價報收1.68港元,跌幅近35%,市值蒸發18.67億港元。且當日博士蛙突然中途停牌,至今仍未復牌。
此后,博士蛙就深受財務困擾,走入了不溫不火的局面,并一度關閉經營不善的店面止損。
目前,博士蛙位于北京藍色港灣和金源燕莎的365生活館都已經關閉,而其他365生活館的門店銷售也較為冷清。
博士蛙集團一位發言人對記者表示,該公司過去幾年門店快速擴張且部分門店效益不佳確實對公司的財務狀況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目前公司管理層將繼續做好各項工作確保公司業務的正常運營,努力避免財務方面的問題對公司的業務經營造成更大的影響”。
據了解,博士蛙已于2014年7月31日刊發公告稱,將于2014年10月31日或之前刊發2011年、2012年及2013年度經審計的財務業績及報告。
“有關年度經審計年度業績的發布將是公司復牌的一個重要環節,公司現在已完成大部分財務調整工作,以便核算師能如期開展并完成相關審計工作。公司將努力推進聯交所施加的其他各項復牌條件的完成,盡快實現公司復牌。”這位發言人向記者表示。
棄授權品牌瘦身
在公司的發展戰略上,博士蛙曾經胃口頗大。創始人鐘政用曾表示,上市后的博士蛙,還會在國內、國際吸收更多品牌,雖然“不可能讓所有人都喜歡博士蛙的品牌,但要盡量做到兒童用的消費品都是博士蛙提供的”。
博士蛙一直在淡化“蛙”的形象,多品牌的發展戰略也與鞋業航母百麗類似。但是博士蛙更迭品牌的頻率則顯得過于頻繁。統計顯示,博士蛙旗下曾經擁有自有和授權品牌一度高達13個,這還不包括其代理的眾多品牌。
但是,博士蛙不僅面臨國際品牌E-LAND、NIKE、adidas、H&M、ZARA,C&A等旗下的童裝品牌的壓力,而且隨著森馬、361度、李寧等成人運動休閑品牌紛紛聚焦童裝業務,國外奢侈品牌的童裝也在全面鋪開擴大市場。
另外,博士蛙在把控多渠道銷售終端方面也顯得較為吃力。
博士蛙的門店業態分為百貨專柜、博士蛙街鋪專賣店、博士蛙365生活館和博士蛙365主力店這四種,其中博士蛙365主力店動輒面積幾千平方米,這個領域也不乏來自愛嬰室、好孩子的競爭,但是博士蛙365主力店更大。
一位童裝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由于所需體量很大,這種店的位置大多只能選在比較偏的地方,勢必會影響銷售,再加上主力銷售的用品和食品利潤很低,又受到保質時間的限制,只能選擇打折促銷的方式,“這樣就影響了利潤率”。
一位原樂友員工對記者表示,博士蛙從原來自有品牌拓展到其他品牌的模式不僅體現在品類擴張,還在門店擴張上,這種多品牌、多渠道通吃的做法勢必會對整體運營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博士蛙發言人對記者承認了來自管理方面的挑戰。他表示,近兩年,博士蛙已經放緩開店計劃,目前其業務經營的重點放在了現有單體門店的業績提升及經營效率等方面,包括依托現有門店,大力發展O2O業務模式的運營。
據了解,目前博士蛙已經選取上海地區1家主力店和4家365生活館結合支付寶[微博]錢包公眾服務號、微信服務號等平臺試運行將傳統的線下購物進行在線導入,實現消費者線下取貨及在線發貨。
至于目前博士蛙現有門店數量,這位發言人并未透露,只表示這些門店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西安、杭州等一二線城市,未來還將向二三線城市側重發展。
針對品牌過多的詬病,博士蛙已經完成了品牌大瘦身。“這些授權品牌曾經提升了公司的銷售收入及毛利,但由于授權品牌自有的生命周期及授權期限到期等原因公司未再續約。目前公司以博士蛙、Baby2和Dr.Frog三個自有品牌的產品開發、銷售為主,代理或經銷國內外知名的母嬰用品品牌,銷售母嬰用品、快消品及食品、玩具、車床5大類等產品。”這位發言人表示。
據了解,博士蛙旗下所有授權品牌涉及的店面,目前都已從市場退出。
在福建格林集團旗下童裝嗒嘀嗒品牌運營總監阮世陶看來,在目前童裝行業經歷洗牌的大背景下,拋棄不賺錢的授權品牌,有利于將精力聚焦到自身品牌上,對提升企業整體盈利能力都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