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6月20日說好發4月份的工資,到了時間沒有聲音,6月底再問又回復說7月初會把4月、5月的工資一起發,但到了時間又是沒兌現,7月10日又說7月中旬補發,還是沒有拿到,之后又是不了了之。”今年是許莉(化名)在博士蛙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下稱“博士蛙”)工作的第5個年頭,但讓她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現在卻陷入了連飯都要吃不起的困境了。“我們是每個月20日發工資,從4月份算起的話已經欠了我們4個月的工資了。”許莉的情緒很激動,忍不住扯起了嗓子。
日前,有報道稱博士蛙上海多家門店員工長達3個月的工資遭遇連續拖欠,且很多人公積金與養老金也未正常得到繳納,“空白期”長達1年之久。“說的都是事實,我的養老金只交到了去年12月,公積金則更早,去年4月份之后就沒有交過了。”許莉告訴記者,“現在我是進退兩難啊,離職的話工資、四金都沒有結清,總是不甘心啊。”讓許莉想不明白的是之前公司都一直是好好的,怎么突然一下子就這樣了。
眼下,距離博士蛙2012年3月審計師請辭停牌至今已過去了28個月。對于上述的欠薪事件,記者昨聯系了博士蛙內部高層,他并未給予記者直接的回復,只是表示“情況比較復雜”,至于是否回應他稱公司還正在考慮中。而對于記者追問的何時復牌及業績公布之事,他則稱還在協調中。
“博士蛙現在財務狀況很不好,工資還只是小頭,他們目前欠房租和其他的費用應該都比較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嬰童行業的業內人士昨告訴記者。
博士蛙2010年9月29日香港上市時,曾獲得485.47倍超額認購,凍結1208.81億港元,是香港聯交所***上市的兒童消費品類企業,同時還是當時全球市值***的兒童消費品開發商和零售商。
博士蛙董事局主席、總裁鐘政用曾在上市后不久舉行的戰略升級發布會上提到,博士蛙從無到有,先是完成了從產品到品牌,包括從自有品牌到授權品牌的***次升級,接著完成了從品牌到渠道的第二次升級,兩次產業升級之后,完成了與國際資本市場的對接,成功作為“兒童消費品***股”在香港主板上市。
彼時的鐘政用覺得博士蛙創造了兒童消費品行業、零售行業、傳統企業等多個領域的奇跡。然而,現在看來,這個奇跡已無法延續。
記者在上周日傍晚來到了博士蛙位于上海某一繁華商業區的一家門店,這是一家有上千平方米面積的博士蛙主力店,但即便是掛出新品3折到4折的優惠也并沒有吸引過多的人流光顧,過季品更是打出了1折、2折的超低價,100元3件,29元、39元一件的衣服隨處可見。
而在奶粉區原本可以擺放四層奶粉罐的貨架,現稀稀拉拉地擺著一些奶粉,如果把它們整齊擺放在一起的話只夠擺滿一層,同樣的在食品區則有一整面貨架都是空的。在記者停留的半小時內,僅有4位顧客買單,單筆的價格***也僅有百元,***只是一件29元的衣服。
這家門店的員工向記者透露,現在雙休日全天的營業額大致在1萬元~2萬元,平日則只有一半。“關鍵是現在沒東西給我們賣,不少貨架都是空的。”
終端無貨可賣,而在供應鏈的另一端情況也不理想。一位博士蛙曾經的供貨商昨在電話里告訴記者,他們早在1年多前就已與博士蛙停止了合作。“其實我們和他們合作了很多年,直到上市后1年還合作得非常密切,他們的采購也一直很正常,但在博士蛙停牌后,明顯感覺到他們的現金流不好了。”他提到,“貨款拖延了1年多都不給我們結清,最長的一筆欠了有2年多,***討了一部分貨款回來,但還是欠了我們近80萬元,他們只是拿了一批毯子實物作為抵押。”
除此以外,博士蛙近兩年一直有關店的情況產生,曾被視為博士蛙上市象征的位于上海南京西路的旗艦店,早在去年就已搖身變成了美食廣場。而據記者了解到的情況是,類似這樣的門店關閉近兩年并不少見。
“路子有點野”
在博士蛙內部,按照產品品類劃分,兒童服裝、鞋具及配飾占總收入超過七成,在2010年上市前夕記者曾與鐘政用有過一次專訪,當時他告訴記者,童裝普遍毛利空間高,而他一直較為得意的授權品牌的零售價可以自己控制。“我們在產品的布局上采取一部分高毛利,而另一部分采取低毛利跑量的做法,支撐租金完全沒問題。”他說。
他向記者舉例,一件NBA授權的童裝,成本價20元,加上NBA授權費是32元,但終端的銷售價可以開到180元甚至200元。“所以我根本不怕商店搞促銷活動,我有得賺。”鐘政用當時自信滿滿地告訴記者。鐘政用頗為看好線下零售業務,相反在他看來,線上業務還是相對因為價格便宜很難真正賺到錢。
在如今僅能查到的博士蛙2010年年報中的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12月31日的存貨為3.54億元,遠高于上一年的1.488億元,應付貿易賬款及其他應付款項為2.033億元,而上一年度僅為1.157億元。
博士蛙的門店業態分為百貨專柜、博士蛙街鋪專賣店、博士蛙365生活館和博士蛙365主力店這四種業態,分別由自營和第三方分銷商經營。
“博士蛙敗就敗在了盲目快速的擴張上。”一位關注嬰童行業的PE投資人告訴記者,他曾去看過不少國內嬰童連鎖品牌的企業,自然也去博士蛙的部分門店考察過,他發現博士蛙在開店策略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他以博士蛙在上海某中心區域的一家門店為例。“這家門店的地理位置并不優越,最致命的是它的隔壁緊挨著一家火鍋店,每次走進這家門店都能聞到一股濃重的羊肉味,客戶體驗非常差。”他說,“很顯然這就是在不計成本地盲目開店。”
該投資人后來曾向圈內的其他同行打探過博士蛙這家企業,發現其在業界并不被看好。“有人覺得他們的路子走得有點野。”
上述提及的一位博士蛙曾經的供貨商告訴記者,博士蛙一直大力發展分銷商,鼓勵他們開店,為此還把賒賬期拉長,甚至不計租金成本開店擴張,并以第三方經營為主,但產品、服務、供應鏈無法達到協同,發展方式較為粗放。
盲目擴張下的惡果
根據一位港股消費行業的分析師的說法,由于目前嬰童連鎖行業市場集中度低,幾乎每家企業都在想盡各種辦法搶占市場資源,并通過各種不同的渠道找錢,而上市融資無疑可以加快擴張的速度,以此來占得市場先機。
而博士蛙也的確這樣做了。在博士蛙的招股說明書上寫道,上市所募資金的40%,約8.36億港元將用于在2010年至2014年5年期間開設新的零售店,以進一步擴展集團的零售網絡。從2009年12月31日的890家增加至2010年12月31日的1555家。博士蛙還在2011年的中期報告中提及計劃至2011年底旗下各門店總數將超過2400家。
龐大的連鎖門店確實曾一度給博士蛙帶來漂亮的財務回報。根據博士蛙2010年年報,公司在2010年收入比上年增長123.5%至14.08億元,股東應占利潤增長106.9%,至2.51億元,零售店鋪增長74.7%至1555家。在半年后的2011年中期報告顯示,博士蛙店鋪數量已達到1724家,上半年收入達到8.77億。
文章開頭提及的不愿透露姓名的嬰童行業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博士蛙雖然新店開張速度很快,但是零售業重要的業績指標“每平方米銷售額”下跌得卻很厲害,同店同比的銷售情況才是真實的業績反映。此外,在他看來,為了更快地把攤子做大,無條件地發展加盟商,不計成本開店的背后很容易造成產品、服務、供應鏈的不完善。
一位博士蛙前管理層此前曾向記者抱怨:“博士蛙門店業績與當初上市承諾差距很大,這是其長期盲目擴張埋下的惡果。”
“開了這么多門店,后來很多都是不盈利的,甚至虧損,一些門店日營業額僅有數百元!”上述高管感嘆,“近年來,由于銷售下滑,博士蛙一些銷售團隊乃至財務經理都面臨巨大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