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以來,“互聯網+”無疑是最火的熱詞,已成為各個領域各個行業的口頭禪。如何避免被拍在沙灘上?在迎來新一輪挑戰的服裝市場,品牌商們早已暗暗布局,并對“互聯網+”有了不一樣的詮釋。據透露,網絡童裝***綠盒子以“微店+O2O”來布局市場,這種裂變式商業模式驚醒了傳統經銷商,引得經銷商們聞“商機”而動。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如今服裝品牌的搏殺其本質就是商業模式的搏殺。綠盒子顯然深喑此理,“微店+O2O”不僅打通了線上線下渠道,更是破解了諸多品牌此前在試水O2O模式中遇到的痛點:動銷率太低、賺的都是庫存;客流量太固定,不知如何引流;與品牌商利潤分成問題等等。
綠盒子的這種創新模式逐個擊破痛點,傳遞出一個信息:一場兇猛的渠道之變正拉開序幕。
O2O模式如何落地?綠盒子打造全新利潤分配機制
隨著電商和傳統商業的新一輪博弈,只做線上,或者只管線下的單一模式已經滿足不了市場需求了,未來O2O的線上線下結合模式才是大勢所趨。
所以,這兩年O2O 這個關鍵詞非常火。但是在O2O模式試水過程中不少品牌商發現:O2O只是“看上去很美”,概念喊了這么多年,落地之路還很遠。
擅長打“地面戰”的傳統品牌,到了線上,不是戰績平平,就是線上線下此消彼長。有些品牌線下門店堅守固有的利益不放,成為品牌線上發展的絆腳石,比如采用線上線下同價策略,線上銷售上去了,就會沖擊線下門店利益,導致代理商或經銷商叫苦不迭;如果采用線上線下分開戰略,品牌商會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且消費者對品牌辨識度還不高。
到底是利用線上宣傳,多多引流至線下實體店?還是線下引流,線上交易?在這樣的爭論中O2O之路陷入了僵局。如何擺平線上線下彷佛是一個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兩難命題。
業內人士分析:O2O模式難以落地歸根結底就是利潤分配機制的問題。而綠盒子通過店員專屬二維碼以及店鋪專屬電子會員卡構建了一個全新的利潤分配機制,把經銷商、門店店員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打造了一個O2O模式標桿性樣本。
對于線下店店主來說,再也不用擔心線下引流,線上交易,白白給別人做嫁衣了。每個店鋪會有專屬電子會員卡,持卡消費者的訂單與綠盒子線下體驗店“綁定”,綠盒子會按一定的利潤分配機制與加盟商共享,此舉打破了加盟商以前只享受單一實體店面銷售利潤的局面,使得加盟商的利潤空間更廣。
不僅如此,線下體驗店店員還有專屬二維碼,通過專屬二維碼吸粉,并且與粉絲訂單綁定,享受一定利潤提成。在這樣的機制下,導購員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營業員,他們開始考慮如何引流,有的甚至開始做地推。“我們在山東等其他省市試點后,發現店員的創造力是無窮的,今年五一,一大波店員到公園、游樂場等孩子扎堆的地方,有一家店有4個店員,僅僅一天他們就加了1000個粉絲。讓我感到吃驚。”在吳芳芳看來,傳統門店一天可能有80個客戶光顧,但新型O2O微店一天的“觀光量”高達千人。
其實,這只是這個模式厲害的一面。“今后,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綠盒子的導購員,包括一些白領或高人氣的網絡大V也可以與微店相結合,成為綠盒子的兼職導購員。他們不再簡單的提供服務,而是要像一個銷售總監一樣管理好自己的客戶。”吳芳芳說,每個線下店店長可以選擇主動主擊,招募更多編外導購員,一改“坐商模式”為極具競爭力的“行商模式”。
微店無縫對接,破解商業模式痛點
目前,大多數品牌商在O2O模式試水中被抱怨最多的就是庫存問題。針對這一痛點,吳芳芳透露說,他們為每個線下店配置了一個線上店,此舉有效解決了傳統店鋪輻射半徑有限的問題,讓50平米的店鋪,發揮200平米的功效。
也就是說,除了線下店鋪陳列的一些產品外,消費者還可用店鋪內網絡登錄綠盒子官方旗艦店或手機商城,查看更多的產品款式,并進行線上訂貨。這對于那些僅有“小”面積店鋪的綠盒子加盟商來說,不僅大大降低了加盟商店鋪的租賃、貨品的準備等相關成本,還降低了加盟商因產品款式、產品價格等因素給自身帶來的經營風險,控制了品牌產品的庫存風險,充分擴大了店鋪店主的獲利空間。
吳芳芳認為,中國童裝品牌大多沒轉型,還在商場打持久戰,商場居高不下的扣點,逼著他們開高價。但綠盒子走的是截然不同的量販式道路,有點類似于優衣庫。“中國品牌價格虛高,我們有品牌、有設計,類似于優衣庫,定位于做量販式快銷時尚品牌。現在的育兒成本很高。我們想做的是普通人家的爸媽也買得起的服裝品牌。”
一位業內人士評價:綠盒子童裝產品倍率低,砍掉了20%的利益讓給消費者,讓價格更合理,這在服裝圈是很少見的!
據了解,綠盒子品牌旗下除擁有愛制造、摩登小姐,以及以童裝安全為己任的嬰童品牌麥西西等自主品牌,還有同國際大牌迪士尼(Disney)合作的米奇米妮、公主、小熊維尼、漫威,以及哆啦A夢、變形金剛、正義聯盟等品牌形象的授權。如此看來,綠盒子線下體驗店儼然是一個國際品牌集合地,和線下很多大牌童裝一樣品質,但價格卻非常實惠。
如此多的行業革新,俘獲了經銷商們的“芳心”,對于綠盒子O2O模式的開花結果,我們拭目以待。